近日,慈溪西藍花種植者鐘列軍開通了“共享冷庫”手機小程序。
通過“地圖尋找倉庫”,他看到惠華蔬菜專業合作社“共享冷庫”的庫容仍有余量,于是帶著一輛西藍花去冷藏。
經過配套冷庫的智能地磅稱重,鐘列軍運來的西藍花重356.5公斤,冷庫每天收費14元。
看到采摘的西藍花順利進入冷庫,鐘列軍松了一口氣。
實時采集的庫容數據輸入云系統后,冷庫容量余量清晰。
慈溪是全國農產品冷藏縣推廣試點單位。
自去年以來,該市以此為機遇,以數字改革為手段,推出“共享冷庫”數字應用,實現冷庫業務全滲透、主體全在線、地圖全覆蓋、風險控制、服務全集成,有效開放農產品流通。
目前,慈溪的“共享冷庫”經驗已逐步在寧波推廣。
慈溪水果蔬菜種植面積分別達到20萬畝和48萬畝,年產水果蔬菜約120萬噸。
當地葡萄和蔬菜種植量較大,僅10畝以下的葡萄種植者就超過1萬戶。
大量的水果和蔬菜需要在進入市場流通之前進入冷藏。
根據水果和蔬菜的總產量,當地需要冷藏容量為150萬立方米。
實際情況是慈溪有212個冷藏庫,容量為37.2萬立方米。
也就是說,現有的冷藏容量只能滿足實際需求的四分之一左右。
冷庫作為建設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的關鍵環節,對大多數農民來說非常重要。
種植者希望建造更多的冷庫,擁有更多的冷庫設施,幫助他們延長農產品的保存期,實現錯誤的高峰銷售、錯誤的時間銷售和跨季節銷售。
然而,由于土地和其他因素的限制,建造大量的所有農
冷庫來滿足
民的需求顯然是不現實的。
調查發現,慈溪產地的冷庫主要由農民自用。
根據水果和蔬菜的上市期,楊梅在5月至6月采摘,葡萄和蜜梨在6月至10月上市,西蘭花在11月至12月和次年3月至4月收獲。
一年中,農民自用冷庫約6個月,其余時間為空。
據了解,60%的農民自用冷庫存在季節性空置現象。
長期空置冷庫會導致設備老化和資源浪費。
因此,提高已建冷庫的利用率也成為農民的迫切愿望。
慈溪市農業和農村事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農民們希望他們努力種植的水果和蔬菜能以良好的價格出售。
為了實現這一目標,冷鏈物流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。
對慈溪來說,一方面,建設原產地冷藏保鮮設施,不斷滿足剛性需求,另一方面,如何有效利用現有設施,擴大擴建服務,也是試點任務。
為此,慈溪鎖定了“共享冷庫”的小切口,以數字改革為手段,建設以滿足更多的需求。